|
樓主 |
發表於 2015-5-4 18:04:26
|
顯示全部樓層
何謂娑婆世界?8 p8 `. }" [* j, z4 b4 e
+ @( x0 P6 U! z" {" n& r
先解釋佛法中所謂的「世界」。
. Y& m# V6 a: A# ~+ a! U. F 世界,梵語為Loka,世為遷流之義,謂過現未時的遷行;界為具東西上下方位的界畔,即有情依止之處所。亦作世間講。( b3 V' a: |% A
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。有情世間,名為正報,是由業因所感的正果,指有情──有情識的眾生──的肉體和精神而研;器世間,又名依報,為有情所依,是指山河大地,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。
& `& X5 s2 N: R, E% ? 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,六道是指地獄,惡鬼,畜生,人,阿修羅,天道;六道眾生生存於欲,色,無色三界中。3 B0 T9 }. w5 O3 Y
所謂欲界,是此界眾生有睡眠,飲食,男女欲,故名欲界;色界則無此三欲,惟有殊勝的形色;無色界無三欲,無形色,只有精神存在。% m$ D) {# a% G- k t8 r' \. k! s
& `6 W8 t& A9 ? ?0 v$ x 佛經上說,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,總名一須彌界。這樣的須彌界並非一個,而是遍存於虛空,須彌山在大海中,四面有四大部洲:東毘提訶,西瞿陀尼,北拘羅,和南閻浮提,以我們的世界來說,我們住在南閻浮提洲,此四洲亦在海中,各洲的周圍又有許多小島,此之外有七重海,七重山,一層層圍繞,最外有一鐵圍山,為一世界(橫)的邊界;須彌山的中間,四方有四岳,即四天王眾天的住所,山頂,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丞共治,所以名為忉利──三十三天,再往上,有夜摩天,兜率天,他化天,他化自在天,此六天合稱欲界六天,他化自在天有魔宮,為魔所居處,以上即達到色界的梵天,分初禪,二禪..四禪,若破魔得解脫,即住此梵天,神格的大梵天,即稱一切世界主,造物主,因世界形成時,由他先開始;每個禪天各有三天,四禪之上還有無想天,及佛教聖者所居之五不還天,這十八天為色界,最高者稱色究竟天。四禪為佛陀時代常修禪定之處,所以禪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禪中,又依唯識的定果,立四無色界,即先觀物境空,名空無邊處,次觀但唯有識,名識無邊處,在觀識也不可得,名無所有處,這三者類似唯識的相似證得三性,進一步,無所有性也遣離了,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;這無色界是個人的,而且沒有物質的。 7 ~( V7 A! A! G/ c+ Y+ G1 g" Q. W
從四洲到梵天,名一小世界,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,上有二禪統轄名小千世界;集一千個小千世界,名中千世界,上有三禪統攝;一千個中千世界,名大千世界,上有四禪統攝,這一層層三千個大千世界,稱三千大千世界。這樣的世界存在於虛空中有無量數個。5 ]1 M2 Q- z/ D0 e
世界,在空間上說,虛空無盡,在時間上說,溯之無始,追之無終;在因果法則上說,一說因前復有因,果後復有果,因果無始終,時間亦無始終;另一方面,有生即有滅,有成即有壞,因此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,不斷循環連續,無始無終。成劫是世界組成期,住劫是有情安住期,壞劫是漸趨破壞期,空期是完全崩潰期,如是再成,週而復始。8 T8 a& N% q" L5 W( ]& u+ ~, J
9 \ Q" T" a _5 p F8 B3 n, a 劫為梵語Kapa,譯為長時,世界成住壞空為一大劫,分成住壞空等四中劫,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,一小劫的時間,從人壽最高數──八萬四千──每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最低壽──十歲──再由此每百年增一歲,增至最高數。
5 }( M7 S7 n* d& ~" C5 _2 {& F 這無邊際的空間,無始終的時間,無量數的眾生,依因果法而生而有,而變而滅,就是佛法所說的世界。, l5 W; d: r, s$ O
三千大千世界總稱之為「娑婆世界」。娑婆,又作沙訶,梵語Saha ,譯曰忍土,能忍也,此界眾生安忍於三界,安於十惡(1殺害、2偷盜、3邪淫、4妄語、5兩舌、6惡口、7綺語、8貪、9瞋、10癡)忍受三毒,及諸煩惱,而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又菩薩行利樂時,堪受諸苦惱之義,表其無畏與慈悲。故又作「苦樂」此界眾生有貪嗔癡等煩惱之過,人的一生都是在苦與樂之中,交替不斷,眾生忍之,故名,為一佛攝化之境。所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。6 F( h1 h& E; L( o
0 _$ h4 z* Q. A( z2 n
$ F8 _2 }: U: l4 q' p3 [ 故,我詩中苦渡的娑婆世界,狹義的說,就是指我們所在的這個苦難的世界。而這苦難世界,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。佛經稱為五濁惡世。所謂五濁即是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
& }# D% A/ ~+ w8 K+ E2 B
1 f/ @( f8 ^* m- ]- ?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3 K- o- `8 {' y1 C
附註:五濁
9 {0 d) r; G& @! T3 e
; f3 W- u( C+ J! ?" Q一、劫濁:
$ Y$ R& J, O" T2 `* e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,後因德薄,而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,減至二萬歲時,即步入劫濁。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,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,皆是劫濁時代。劫本是時間之名,原無所謂清濁,而造成「濁」的,即是人的煩惱,故劫濁無體,因後四濁而構成為「濁」的根源。
4 @4 I( P; v- S- g* Z+ }# ]. a) ?& I; B6 ?; x$ k( _; q
二、見濁:. D( m8 m" z0 `) a2 I
見即眾生的見惑,因見解不正,迷惑惡見,故稱見惑。即身見、邊見,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之五類惡見。名為五利使,皆屬見濁範圍。
6 T) u' ~6 z/ l% U+ B# W* w; f+ f3 g% g; Z5 E$ M% r% m- I
三、煩惱濁:: ?" z* C3 d4 |4 H( Q6 W8 u( R4 R6 w
即六根對六塵,所生起的貪、瞋,癡、慢、疑、五種思惑,亦名五鈍使,即是煩惱濁。
3 t4 x9 r: y* M! ~: N& S/ D. A4 k. ~. |* q. N: \3 i( H) a
四、眾生濁:
1 b- p r8 y! S因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,使眾生的福報漸衰苦報增重,變為心鈍體弱,多逢災禍,名眾生濁。
" @! P j) g/ [) [' m% w5 N/ m# ^3 l/ ~) b6 b+ }
五、命濁:
' o0 @- H- H" W( E% S" z6 S1 c眾生因煩惱叢集,心身交瘁,因之壽命縮短,其間老病侵乘,生滅變幻,一旦無常,便成異物,名為命濁。
, d! Y% i l; {* I) l. e1 i |
|